原标题:
“从《城殇》看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与运营”高端学术研讨会24日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承办。
前不久,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时,南京广播电视台创作了30集微纪录片《城殇》。该纪录片在电视与网络同步推出,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台转播,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种“微纪录片”现象。为探索《城殇》热播的意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相关领导出席了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中央电视台、南京广播电视台等学界、业界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与会并发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研讨会上表示,把《城殇》作为“微纪录片”传播现象的典型案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传播很有意义。从《城殇》的传播方式上来看,纪录片要能够快速实现媒体融合,在内容创作上,也应当融入互联网的思维、理念。
高长力指出,今天,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说发生了跨时代的革命性变化,随着技术发展手段的变化,我们有条件把纪录片拍得更好,就看去不去沿着正确的方向把握。同时,高长力也呼吁要多拍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他说,“我们有责任记录下变革的伟大时代,纪录片就是最好的一种题材。”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指出,《城殇》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回答沉重的历史题材,进行多媒体传播,多渠道运行,在国内是首创,赢得了社会和业界的广泛称赞。对这样一个传播现象进行学术研讨,这在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也开创了先河。
王冬梅用三个词对《城殇》进行点评:创新、创举、创业。她表示,《城殇》从传播形式到运营模式,对纪录片创作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媒体融合阶段,如何去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本次高端学术研讨会围绕两个主题进行研讨。主题一: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全新形式,微纪录片在选题策划和制作上应该有哪些特点和标准,南京电视台应该在“微纪录片”的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主题二:在新媒体和自媒体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微纪录片,应该有什么样的有效运营模式来推动纪录片的市场化。众多专家学者通过对《城殇》的思路、选题、制作手段及运营模式的分析,探讨“微纪录片”的全新概念,探索一条纪录片融入新媒体、走向市场化的新路。
《城殇》运用南京电视台多年以来积累的历史资料,改变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创新性地采用每集三分半钟的微纪录片形式,用一个个故事,向现代观众,尤其是习惯于从新媒体和自媒体获取信息的年轻观众再现人类劫难。这种适应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播出的表达方式,开创了国内“微纪录片”的先河,为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创作和运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