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三联生活周刊》专访:正视货币,正视财富与人性

李成才纪录片名人工作坊 三联生活周刊 2015年01月19日 11:45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导读:“她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泥板,她是黄河远古文明用于交易的贝壳,她是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的黄金,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古老银行家族的徽章。她是欲望的载体,她是交换的工具,她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陌生的——她,就是货币。”

《货币》还未播出,这段优美的文字介绍早已在纪录片迷们中间热传。这部纪录片共10集,每集45分钟,以开放、通俗、生动的方式,全面梳理货币的起源、发展、灾难与未来。

“打开货币之门,端详世界格局”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人类文明史可以看做一部财富史,通过货币这条线索,清晰审视世界形势的斗转星移。希腊、罗马、荷兰、英国、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发展正是源于对货币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一集《有价星球》探讨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从5500年前最早的货币至今,这个世界上似乎已经没有货币不能到达的地方。全世界213个国家和地区,有近200种货币。南非小村落的舞蹈队长奥利来通过舞蹈每个月得到大约1000兰特(南非货币)的工资,过去的随性起舞成为村民们的谋生技能。人类在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货币化远超前人想象:未来的风险可以买卖,这就是保险业;企业的未来可以交易,这就是股票;就连“大脑”也实现了货币化,这就是专利。2011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格雷格·劳克林根据地球的大小、年龄、温度、质量等算出了地球的价格——4.83千万亿美元。

自从货币诞生以来,货币就像一把尺子,给每一个物品定价,从农耕文明的几种商品到目前世界的商品种类已经达到50多万种。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说:我们手里的金钱是我们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则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师、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正如片中所写的解说词:“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无限延伸,而让普通民众感受深刻的是,货币化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精神世界,走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左右我们的喜怒哀乐。”

总导演李成才亲自撰写的片头词引人深思:“如果将人类的250万年压缩成24小时,那么她伴随人类不足3分钟。人们知道她从哪里来,但不知道她到哪里去。”他说,期待这部片子能引发大家的感慨,形成一个话题,让大家不仅了解货币的原理,也分析与货币化相配套的社会制度。

从2011年8月开始,5个摄制组分赴意大利、希腊、英国、法国、德国、南非、美国、日本、中国的香港和内地进行拍摄。美国印钞局和铸币局、南非地下金矿、藏有“交子”原件的日本货币博物馆、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都成为《货币》的实地拍摄场景。这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外拍,不管是拍摄的地域、周期、投入资金,还是拍摄技术上的复杂程度,《货币》都超过了《大国崛起》、《华尔街》这些以往的鸿篇巨制。

42岁做《大国崛起》,45岁做《华尔街》,48岁做《货币》,纪录片是李成才自我思考的释放方式。“中国最大的事情就是社会转型,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进来。假若中国在用财富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是否强大,那就需要尊重这套财富原则,改善相应的财富土壤,除非我们变一个衡量标准。”

曾有人说,一个好的导演必须才华全面,1/3的文学,1/3的音乐,1/3的影像。而李成才评价自己剪辑能力40分,撰稿能力50分,导演能力60分,策划能力70分,距离一名全面的导演仍需努力。读小学时,他就成为学校乐队的队长,板胡、二胡、笛子、扬琴全会,“缺了什么乐器都得上”,直到高一。他从南京炮兵指挥学院指挥专业毕业后,在部队负责文艺宣传,管着4个电影队和16块橱窗,从那时起开始接触摄影。李成才1990年转业到秦皇岛电视台时,中国纪录片刚刚起步。《望长城》、《话说长江》吸引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捏面人的姑娘》,并于1993年获得上海国际纪录片银奖。

法国人巴赞在《电影是什么》里写道,电影是爱的艺术,它应该是善意的、温暖人心的东西。李成才的温和延续至《货币》。面对复杂玄奥、波澜壮阔的世界货币史,在吴敬琏、陈志武等专家的参与下,主创团队继续以《华尔街》“不凌驾、不批评、不指责、不强势、不奚落”的语言原则,表达尽量明确的态度和立场。

“这部片子并不是评判货币的一把尺子,仅仅是我们对社会重大话题的看法,调动我们全部的感官、全部的电视元素,尽力呈现,让大家来思考、来谈论,提供多元解释,共同寻找答案。”总导演李成才说。

三联生活周刊:最初拍摄《货币》的设想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

李成才:当初的设想和现在拍出来的已经有了差距了。

最初的动机,从金融本身来考虑。金融的本质是货币,如果把金融比做一棵树的话,上面有银行、有股票、有债权,各种金融产品,但是树干是货币,这是核心的东西。最早就是想了解这个树干怎么支撑了金融产品,把它弄清楚。

因为这跟中国人现在的金融生活太有关系了,我们刚刚有了财富,开始为财富寻找方向和归宿。如果你是金融文盲的话,失败的概率会偏高,因为现代生活离不开金融,离不开理财。所以,需要为中国的金融生活提供一滴水,这就是拍摄动机。巴菲特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他多聪明、多勤奋,而是建立在若干个人失败的基础上。金融游戏就是这样,有人失败,才有人成功。那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少失败,前提来自对金融知识的理解。业余和专业的差距就在于稳定性上。跟打高尔夫球一样,你可能打一杆很好,但让你打100杆试试,1000杆试试,能不能保证动作不变形。投资也是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在金融上扎实的训练,专业的理解。当时强烈地认为这个东西对这个国家是有帮助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说设想和拍出来的有了差距,那么现在拍出来的片子偏重哪方面?

李成才:更偏重哲学,就是文明的走向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们之前假定,就金融来谈金融。随着更多的学习,更多的发现,我们更愿意谈货币的哲学。这部片子并不微观,物价是怎么回事,通货膨胀怎样去防范,这些没有那么深入,更多的是把5000多年的货币史展现出来,告诉人们,正视和货币的关系。

在我们中国文化里,要么就是视金钱为粪土,要么就是彻底拜金,两极的东西。儒家文化公开宣称的是视金钱为粪土的东西,另外一套东西只好在背地里做,所以容易分裂。我希望是什么呢?正视货币这种文化,正视人对财富的欲望,正视人性中的这一部分,然后来寻找与之相伴的社会制度体系。这个对今天来讲是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既然正视,就不能再讲大公无私了,否则更会导致贪污腐败。你正视了他对私人财产的需要,然后就可以用货币化的东西去衡量他付出的劳动和服务。

用货币化去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习惯说这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个世界既有金钱关系,也有人情关系,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但在某些方面,货币化这个标准,比用其他的东西更明晰,这个规则也更容易让大家掌控。像伦理道德,可能很好,但是不能量化,也不是很普遍的东西。我们说儒家文化里的“义利之争”,“利”一直没有处于有利的地位,士农工商的排序,附着在“商”上面的货币文化显然是落后的。

邓小平的聪明做法就是不争论,绕开它。但是对搞科学研究的人来讲,不争论是最悲哀的事情,为什么不能直视货币的问题?就应该说明白,货币对人意味着什么,对于社会意味着什么。这部片子更多偏向这一部分,精神气质也就是这一部分。我们之前的拍摄预期是提供金融生活里的一滴水,而现在的预期是,请我们大大方方地来谈论货币,来谈论货币背后的社会制度。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有了“正视货币”的精神气质,这部片子正视到的货币本质是怎样的?

李成才:货币最早就是一种契约,买卖双方都认可的交易凭证,这个凭证背后代表着你真实的劳动价值。我们说货币有三大功能,交换、存储和价值尺度,价值尺度这是货币最本质的。中文“货币”这个词非常准确,“货”与“币”,“货”代表商品,“币”代表流通媒介,这两者之间是平衡的,而平衡应当由市场来完成,而不是人为来完成。

今天,我们的货币还是这个样子吗?她经历了5000多年,她现在已经是政治家的工具,或者说武器,她已经逐渐背离了货币作为一把尺子的本质。比如中国投4万个亿,那么这4万个亿是什么呢?它还代表劳动吗?它还代表真实的公平吗?它已经被叫做货币政策,已经是一种刺激的东西。凯恩斯发现了货币政策这套原理,其实本杰明·富兰克林早就明白纸币的含义,他感慨,为什么事关每一个人利益的事情,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清楚?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经说过,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你个人的影响很大,那这本书对于这部纪录片的精神气质的形成有影响吗?

李成才:确实这本书的影响很大。我在拍《货币》的时候又重读了一遍,对它的思考慢慢演变成这部影片。我希望这部片子不被定义成金融类的影片,而把它定位成人类学的影片,一部探讨人类与货币之间关系的影片。

在人类的250多万年里,大多数时间里是一致的,只有出现了货币,人类才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不同的文明形态。我们来看这个地球,她怎么裂变成今天这样的格局,我们抛开自然的因素,她变化的原点在哪儿?我认为原点就是货币的出现,她划破了夜空。

货币为什么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来讲,货币产生了分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是从这开始写起。马克斯·韦伯这本书先写西方的交响乐团,怎么会有这样分工明细的东西。这套缜密的东西从哪里来?他推演到从货币来,如果没有货币带来的明确的分工,不可能把精湛的技艺变成商品来交换。

15、16世纪对货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允许收利息了,允许钱生钱了。原来的宗教是杜绝这种东西的,《圣经》里仍然认为这是罪恶。犹太人率先突破了这一点,如果你在非朋友之间有这样的行为不属于罪恶。

之后在意大利就诞生了美第奇家族这样的银行家,这造成了社会序列的改变。原来银行家是罪恶的,后来财富力量公开进入到国王体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其实最早的改变发生在希腊,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梭伦改革说奴隶可以赎身,还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

三联生活周刊:陈志武教授曾这样描述货币:“货币化是市场化深化发展的前提或基础;同时,货币化的发展也是个人自由的前提。”你刚才说的就是货币给人自由。

李成才:对。我们讨论说,《货币》的思想之一就在于,货币给人自由,那谁给货币自由、公平和正义?美国是货币化给人自由的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100美元钞票上面的这个老人,他成了美国人价值观的榜样,消费观念、致富观念、理财观念,彻底货币化。美国梦的源头就是这些国父们种植下来的东西。你靠自己的努力,换取财富,就能过上理想的、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现在的货币越来越不自由,越来越泛政治化,现在讨论货币的不是国家总理,就是财长这样的。如果有国家、有集团在的话,货币就很难再单纯起来了。我们最后一集要来探讨欧洲的文明体系,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自己的货币,当主权国家放弃这个东西的时候,是特别了不起的一件事情。这意味着让货币更公平、公正,让货币附着的东西更少。

货币的背后,其实是一套缜密的国家运行体系。马克斯·韦伯说,比如良好的公务员素质,明晰的法律制度,这些可以保证以货币来呈现的私有财产。

三联生活周刊:硬币总有另外一面,货币化有好处也有坏处,这部片子侧重哪个更多?

李成才:我们主要谈货币化的好处。因为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我们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就是货币化的过程依赖于法律,依赖于制度的建设。我们目前货币化当中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在运行,这其实是对货币化的伤害,是对市场经济的伤害。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货币肮脏的一面就会突显出来。

这部影片也谈了对货币的隐忧。在货币化过程中,坏处是什么?高尚的东西越来越少。哪些东西可以货币化,哪些东西不能货币化?有些领域需要货币化,比如说你的技能,不管你是踢球的,还是拉琴的,还是画画的。权力,就不能货币化,这在其他国家有严格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如资中筠老师所说,教育、医疗、法律,这些属于人的基本权利,不可以拿到市场来交换。那么你就看到中国目前的问题,该货币化的暂时还没有货币化,不该货币化的却货币化了。货币化的运行前提是社会有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体系,建立在透明的基础之上,所以才叫大大方方地来谈论货币。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说过文化产品分为几个级别,第一是刺激,第二是娱乐,第三是审美,第四是思想或结晶。那么纪录片是不是适合深刻表达,更倾向于第三和第四层级?你认为纪录片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在哪里?

李成才:导演表达有四个武器:摄像机、解说词、音效、特技。纪录片是所有体裁里最没有局限的,正因为如此,拍纪录片的要求也最高。我常说我拍纪录片,是把命都交给这部片子,为什么?因为文化产品特别不容易识别,所以作为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一定要格外小心。

纪录片是理性的产物,适合知识分子去表达。我特别喜欢傅雷的那段话,大致是说知识分子是林中的鸟,当风雨欲来的时候,鸟第一个感受到,有责任把这种信息尽早告诉其他动物。知识分子也应该是最敏锐的。

我喜欢的纪录片像美国历史频道的《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它是讲假使人类没有了,人类消失后20年,大街和农作物将消失,田野和道路杂草丛生;灭绝20万年后,再也找不到人类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痕迹,而其他物种依然存活。它教你如何心怀敬畏,如何尊重周围的土壤,这是知识分子应该做的。类似的还有BBC的自然类纪录片。你想,长年看这样片子的国民,他们的内心一定充满爱和理性,一定是柔软的,他们不会与生命为敌。而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蔑视生命、践踏生命的东西。我希望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林语堂说过,一个人带着几样东西到社会上去就足够了,对自然的好奇,对家庭的情感和眷恋,还有一点童心。我们需要能往这方面改变的文化产品。(记者 王珑锟)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