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好选题来源于生活的积累 ——访获奖纪录片《吾守尔大爷的冰》导演

纪录动态 新疆日报 2015年01月14日 09:41 A-A+ 二维码
扫一扫,观看精彩纪录大片

原标题:

吾守尔大爷,一位五十多年行走在巴扎的维吾尔族老人,《吾守尔大爷的冰》一部记录发生在吾守尔大爷和维吾尔传统冰镇饮料——沙朗刀克之间故事的纪录片,荣获了包括第十九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年会十佳纪录长片和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在内的多个奖项,在中央电视台、新疆电视台多次播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部典型的新疆纪录片,为何屡屡获奖,吸引观众的秘诀又是什么?1月11日,记者采访了该纪录片的导演何明和李光华,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记者:“好选题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在这部纪录片中得到非常生动具体的体现,请两位导演谈一谈创作体会。

何明:到过新疆的人都会对遍布城乡的巴扎留下深刻印象。维吾尔谚语说:“巴扎是父亲,巴扎是母亲。”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巴扎往往从“集市”的限定中超越出来,成为世俗世界的精辟概括和生活乐趣的象征性符号。巴扎上有听不完的故事、看不尽的风情。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新疆纪录片人,对巴扎的情感自然浓厚,选择巴扎作为创作主题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机缘。

李光华:《吾守尔大爷的冰》这部片子是我们与吾守尔大爷朝夕相处两个多月的时间拍摄完成的。吾守尔大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首先感染了我们,进而通过作品感动了更多观众。在喀什地区最大的牲畜巴扎上,来自四面八方的赶巴扎的人们口干舌燥时,都会来吾守尔大爷的摊子上喝一杯冰凉的沙朗刀克。老人因为50多年一直在巴扎上卖冰镇饮料而远近闻名,他有自己独特的生意经,“给钱不给钱,都是朋友”是他的口头禅。吾守尔大爷就是巴扎生活的缩影。

长期的生活积累加上细致深入的选题调查,一个明确而清晰的创作思路就逐渐成熟了。

记者:看过《吾守尔大爷的冰》的观众,都会对大爷的执着,制作一碗沙朗刀克背后的艰辛故事,留下深刻印象。在觉得“好看”的同时体会到时代的变迁。

何明:是的,要拍好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必须找到个性鲜明的人物,找到精彩好看的故事。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纪录片创作上并不夸张。情节可遇不可求,而细节却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细细观察,就能捕捉到大量鲜活生动的细节,从而为塑造人物性格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纪录片《吾守尔大爷的冰》中,饱含生活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细节比比皆是,像吾守尔大爷和孙子买尔丹江的隔代亲情;上世纪60年代当过民兵,记忆中打下那个时代深刻烙印的弟弟阿不拉唱革命歌曲;吾守尔大爷最后收摊时,全部免费赠送剩余的沙朗刀克等等。《吾守尔大爷的冰》中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一个精彩的细节出现,既让人物形象变得鲜活饱满,又深深吸引观众。

情节推动故事,细节塑造人物,两者的紧密结合,催生出一部好看的纪录片。

记者:我们知道纪录片是用镜头说话的,在《吾守尔大爷的冰》中,有很多镜头非常有趣,这是如何拍出来的?

李光华: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在我们的心中,纪录片要用镜头讲故事,就是要努力拍到一组组能够讲故事的真实镜头。

我们为了用镜头记录下吾守尔大爷在巴扎、家中和水库上的一幕幕生活场景,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拍摄吾守尔大爷往冰窖里卸冰、码冰的场景,采用双机拍摄,一个人在冰窖上,一个在冰窖里,力求记录完整的对话和流程。拍摄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纪录片,遇到的困难之一是语言不通。在人们对话交流时,为了保证同期声的完整干净,不允许即时翻译。在这种情况下,长期生活积累产生的宝贵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人物所处的环境,对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情景提前做出预判,及时调整拍摄角度,就能够将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和细微的动作变化记录下来,捕捉到精彩的故事和细节。

当精彩的场景故事,被你的镜头敏锐地捕捉到,片子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 央视纪录片
  • BBC 专场
  • 美国国家地理专场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