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人物档案
凯斯·梅林,好莱坞著名电影制作人、纪录片导演,两次获奥斯卡提名,凭借纪录片《伟大的美国牛仔》荣获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大峡谷》、《漫步者》、《黄石公园》、《亚马逊》等。
对话背景
用了5天时间,74岁的凯斯·梅林跟随《新三峡》剧组第一次感受了三峡地区的湖光山色和风土人情。虽然一路上学会的中文只有“雄伟”两个字,可这片山水已经激发出他无数的灵感,作为这部纪录片的艺术顾问,凯斯说要和中国同行一起,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中国青年报:你对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凯斯·梅林:因为参与制作中国第一部3D IMAX纪录电影《长城》,我看过三四部关于长城的纪录片,感觉片中教育的成分很多,而带给观众的娱乐却很有限。我拍纪录片的原则有三个:教育、娱乐和激发提升观众。作为奥斯卡纪录片提名委员会委员,每年我都要看很多纪录片,我发现不止中国纪录片过于注重教育,全世界纪录片都存在这个通病。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那么多纪录片被拍成了宏大叙事的宣传片?
凯斯·梅林:纪录片之所以很容易被拍成宣传片,是因为每一个电影制作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在拍一部影片的时候就有可能把夸张甚至虚假的东西输出出去。我拍纪录片时,遇到比较有争议的题材会展现不同侧面,包括公众不太认可的一面,如果只展现一个方面,虽然不能说是说假话,也仅仅是展现了部分真实。这次参与《新三峡》,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客观。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在国际市场上,什么样的纪录片更受欢迎?
凯斯·梅林:我拍过的一些纪录片之所以会成功,我认为自己是在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展现,这样观众才会感觉更有趣。其中最关键的是人物,人物是最有意思的,建议中国的纪录片导演和制作人多多学习怎样去讲好一个故事,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会更丰富更有魅力。传统讲故事的方式,首先要介绍主要人物是谁,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障碍阻挠他们去达到那个目的,人是纪录片的一个展示窗口,人的故事才会吸引人。比如你拍一座山,如果只拍它的风景,不会有多少观众被吸引,假如你讲一个男孩一生志在爬上这座山的故事,那就有趣多了。
中国青年报:中国纪录片人自以为会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一些题材,拿到国际上去展示,外国人看不懂也不感兴趣。中国纪录片要想国际化,在题材上应该怎样取舍?
凯斯·梅林:比如美国人会关心自己的历史,而中国的某个题材跟他们完全没有关系,他们就不会那么关心了。其他国家的题材也一样,假如一部纪录片表现的是意大利的某个城市,他们恐怕也不会有多大兴趣。举个例子,在我的办公室里有100部美国纪录片,也许其中只有5部中国人会感兴趣,反之,100部中国纪录片里也许只有5部美国人想看。
中国青年报:中国纪录片近年来还有个现象,就是炫技,追求技术至上的影像。在你看来,3D技术的出现为传统纪录片的创作带来哪些改变,纪录片创作中应该怎样处理技术和内容的关系?
凯斯·梅林:3D技术打破了以往的屏幕的概念,摄影方法因之发生改变,传统拍摄中的“越轴”问题在3D电影中变成“越幕”……技术的发展无疑为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和内容,最终能为观众呈现出更具震撼效果的视听感受。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一定要讲好故事。
中国青年报:中国纪录片观众是高收入、高学历的小众,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纪录片院线,能挤进院线的凤毛麟角,引进的国外优秀纪录片也是票房屡屡失败。在美国,像你的《大峡谷》这样优秀的纪录片票房能否拼过商业大片呢?
凯斯·梅林: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喜欢纪录片的观众都是小众,但《大峡谷》在美国的票房已经超过了5000万美元,播放了超过30年,这部片子的成功已经超过了美国大部分故事片。每拍一部影片之前,我都会先弄清它的观众群是谁。我获得奥斯卡奖的那部纪录片《伟大的美国牛仔》,创作之前我就想,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群,还没有人为他们拍过片子,于是想到了这群会到不同城市参加比赛的牛仔。在美国,纪录片按频道播放不同的类型片,有的观众喜欢动物,有的喜欢历史,针对的都是不同的观众群。所以,制作人永远不要去做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一定要先从观众想起,做他们想要的东西。
中国青年报:有的中国纪录片人难以拒绝广告植入这种商业诱惑,这样的问题你也遇到过吗,是怎么处理的?
凯斯·梅林:我的纪录片从来没有植入过广告,我也没有看到任何美国纪录片有过这种现象,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不影响剧情,又不会对观众观影造成干扰,假如遇到我并不会拒绝,前提是必须要有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