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6日 11:12 | 杩涘叆澶嶅叴璁哄潧 | 来源:天津网
几乎每个纪录片导演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在国外广受欢迎的纪录片,在国内常常是乏人问津。即便有像《故宫》《外滩》这样的成功案例,放在中国纪录片行业的整体大环境下,只能用“另类”来形容。2011年可以说是纪录片及纪实类节目的“春天”,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三个月即收获2亿观众群;一些地方台的纪录片频道也看到了盈利的曙光……在上海电视节上,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会主席时间表示,目前的状态仅仅能解决纪录片的生存问题,要达到“理想状态”,依然任重道远。
时间认为,中国纪录片从题材上与国外纪录片差距并不大,“(它们)都是对社会现实或事物原生态的记录——然而这只是纪录片的媒体标准,纪录片标准不等于媒体标准。”他认为,真正评判一部纪录片的优劣,需要从艺术标准上进行考量,“也就是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表现形式、后期制作等,在这一点上中国纪录片仍有较大不足。中国纪录片制作者仍停留在客观记录上面,忽略了纪录片本身的艺术性。而欧美的纪录片除了客观记录之外,已经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镜头语言、剪辑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意愿。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录像装置艺术会进入各大当代艺术博览会?因为若用当代艺术的眼光来看纪录片,它就是一种对现实的关照,用新的艺术形式来反思。中国的纪录片导演在创造性地使用客观素材上与国外同行还有不小的差距。”
记者曾在很多场合向纪录片从业者问及“盈利”的问题——相对于艺术标准,这恐怕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盈利并不代表纪录片的胜利。”时间说,“有些收入好的纪录片大多是商业片和宣传片,都是根据媒体要求去做的。真正的纪录片应该是不依附于任何媒体的艺术片,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其最高使命是记录现实,以及对现实的反思。做商业片与纪录片制作人的生存有关,而与理想无关。”过往,做纪录片往往是“穷”的代名词,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设备的普及使得中国自己的纪录片市场正在逐渐形成。“新媒体的出现,对纪录片的需求增加了,你不需要专业器材,只要有想法,有一个DV就可以拍纪录片。”
对于任何依托于电视媒体的节目类型来说,“观众”是生存之本。如何培养和壮大纪录片观众群,时间也有自己的看法:“纪录片工作者可以用各种方式在纪录片的商业性上进行努力,比如像《外滩》那样,请明星来演绎,来吸引观众。但最终看不看纪录片,还是取决于观众的整体文化素养。因此我们的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来源:天津网 记者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