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更多 爱西柚推荐

视频专辑热播榜


首播

重播

  2008年是考古工作成果的又一个丰收年。入围十大发现终评活动的25个项目,有的是配合文物保护工程开展的考古工作,有的是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等基建活动进行的考古发掘,有的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开展的调查发掘,有的是多年考古课题研究的新突破,有的抢救了濒临破坏的古遗址或古墓葬。这些项目集中代表了2008年我国考古工作的杰出成就,在重要性和学术性上都很突出。这使得最后的评选竞争激烈、难度加大。

  2008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们是:

  1、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 五六千年前 大型环壕聚落遗址

杨官寨出土的镂空人面深腹盆

杨官寨出土的蜥蜴纹彩陶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炜林介绍,2008年在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一处大型环壕聚落,这是目前所知庙底沟时期唯一一个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

  所谓的环壕聚落,就是大型人类聚居地,被一道长约1945米的壕沟围绕着,面积达24.579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有考古专家推测,这里可能为当时的一处中心聚落,可能为5500年前原始城市,人们由此可以看见“城镇”的雏形。

  除了环壕聚落外,考古专家还在遗址南部发现一组窑洞式建筑群遗址,距今5000余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窑洞式民居建筑群,这证明5000年前人类就开始居住窑洞了。

  出土的珍贵文物中,有极为罕见的“镂空人面深腹盆”,上面有一个人面的模样,眼睛、嘴巴中空,中间有突出的鼻子,酷似现在流行的QQ头像。这种“镂空人面形”的器物在全国仅发现了两件,另外一件是出土于山西吉县沟堡遗址的“人面形筒状器”。还有蜥蜴纹彩陶盆上面清晰地印着蜥蜴爬行的模样,以及涂朱砂的人面残片等器物,都十分罕见。

 

  2、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规模最大的齐家古墓群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2008年7月到11月,甘肃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甘肃临潭陈旗(今王旗)齐家文化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中,意外地发现了目前规模最大的齐家古墓葬群!墓地地处洮河南岸的马蹄形山间台地,区域内发现有仰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和寺洼文化遗存。通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研究中心对九甸峡水库淹没区内的陈旗磨沟遗址进行挖掘,共清理出齐家文化墓葬346座,挖掘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该墓地的发掘,为齐家文化及其埋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有利佐证。

  2009年1月14日,虽然该墓地尚未结束发掘,但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评为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获此殊荣的发掘项目全国仅有六个。

  齐家文化类型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后。在2600余件(组)随葬品中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及金饰器。石器和骨器中主要是生产工具,有研磨器、斧、凿、骨柄石刃刀、匕、铲、针、签等等。生活在临潭陈旗磨沟村一带的齐家人就是靠着这些简陋的工具,同猛兽作斗争,一步步走向文明。

 

  3、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 揭开了古代制盐业神秘面纱

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

  自战国以来,盐铁就为各朝各代所重视。从古至今在国家稳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制盐业在古代是何种风貌?古人是如何制盐的?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考古发掘为我们揭开了商代制盐业的神秘面纱。

  寿光双王城盐业考古,是海盐制盐作坊发掘及课题研究的第一次,填补了中国海盐制盐业考古研究的空白。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位于寿光市北部双王城水库周围,面积达30平方公里。自2003年以来经七次大规模的田野工作,已发现古遗址83处,其中,龙山中期3处,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76处,东周时期4处,金元时期6处。

  为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东输水利工程建设,2008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寿光市文化局组成的考古队对水库工程占压的07、014A、014B和SS8四处制盐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工作。其中,对014A遗址进行了全面地揭露,清理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发现了一批与制盐有关的重要遗迹和遗物,基本了解了该地区商周、金元时期制盐工艺流程和生产规模。

 

  4、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 出土甲骨片上 可辨文字超2200字

周公庙遗址有“西周殷墟”之称,出土甲骨片上可辨文字超2200字

  岐山周公庙遗址有“西周殷墟”之称,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级的大型西周墓地。在这一大型墓地外围,专家发现了长达1500余米的西周城墙,这在西周考古史、中国建筑史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介绍,周公庙在去年共出土了7651片卜甲,可辨识文字1600多字,新字形屡见,内容丰富。迄今为止,该遗址共发现西周甲骨文达2200多字,是目前发现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遗址。

  周公庙遗址自2003年发现周人刻辞卜甲骨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在“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周公庙因为发掘刚刚开始,许多重要文物尚未发掘而遗憾落选。

  历时多年的发掘,周公庙考古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7处近千座先周、西周时期不同等级的墓葬,考古专家大致探明了遗址的规模和布局。在去年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王季”、“文王”等周王称谓,还有“毕公”、“叔郑”、“周公”、“召公”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数字卦辞等内容。其中“王季”是首次发现,“王季”为文王的父亲季历,对进一步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

 

  5、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 干栏式建筑全国最大

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

  剑川海门口遗址曾于1957年和1978年进行过两次发掘,被认为是云南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

  2008年1月8日至5月25日,海门口被第三次发掘,面积达1395平方米,清理出干栏式房屋建筑架构、柱洞、人骨坑等丰富的遗物遗迹以及青铜器、骨角牙器、炭化稻等大批文物。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为研究中国史前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实例。

  据考古队领队闵锐介绍,海门口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遗址文化堆积清晰,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丰富,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铜器时代,这为建立滇西地区史前文化的序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门口遗址的青铜时代遗存与大理银梭岛遗址的时代基本同时,但其文化面貌却具有相当大的差异。说明滇西地区的青铜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认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史前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迁徙很有帮助。

  海门口遗址所出土的稻、粟、麦等多种谷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其南界已经延伸到滇西地区;而稻、麦的共存现象,则为认识中国古代稻、麦轮作农业技术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此外,遗址本次发掘出土的铜器和铸铜石范,以确切的地层关系证明了该遗址为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滇西地区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和人骨遗物,以及众多的其他种类的文物,这些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必将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界提供更多的信息。

  

  6、河南荥阳娘娘寨遗址

河南荥阳娘娘寨

  2008年6月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的娘娘寨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娘娘寨城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而进行的文物保护项目。

  考古发掘表明,该城址建于西周晚期,沿用至战国时期,分内城和外郭城,内、外城墙外均设有护城河。内城内分布有“十”字形主干道和宫殿区、作坊区,四面城墙中部均有城门与城内道路相通。娘娘寨城址是目前郑州地区唯一能够确认的西周时期城址,为西周时期筑城方法、城墙结构、设防措施、功能布局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也为探寻郑州地区西周封国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7、江苏无锡阖闾城遗址 确认吴国长城

江苏无锡阖闾城遗址

  “入选的项目都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具有特别的学科意义。在江苏无锡发现的阖闾城遗址具有很高的文化涵义;多个商周及春秋战国墓葬、城址因前所未有的特殊形制而入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评委徐苹芳评价说。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根据考古调查和钻探,阖闾城的筑城年代晚于春秋中期,早于汉代,大致为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的年代相当,即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间。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宫殿群,且阖闾城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亦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符,根据考古复查,完整地复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的另一重要收获是发现了龙山石城,第一次确认了春秋时期的吴国长城。石城两面用大石块垒砌,中部填土,为“石包土”的建筑形式。龙山石城的年代与阖闾城遗址相同,具备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筑形制与中山长城相同,可能为年代仅次于楚长城和齐长城的“吴长城”。

 

  8、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 揭示钟离国文化

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

  安徽双墩一号春秋墓是从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发掘的,封土呈馒头状,底部有白土垫层,发掘中发现了深浅不同的五色填土构成的“放射线形”迹象,共有20条,角度有一定规律。墓葬坑深底大,埋葬布局呈十字形,圆形墓底以主椁室为中心,东、西、北侧各殉三个人,南侧殉一人,南面还有一个两箱大椁室。 在部分铜器上发现“童麗君柏”的铭文,表明墓葬主人应是“钟离(国)君柏”。

  它的发掘,进一步证明了在春秋时期淮河中游地区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为研究钟离国的历史和王室世系,以及淮夷文化的地域特征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此墓揭示了钟离国墓葬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

  

  9、河南新郑胡庄墓地

河南新郑胡庄墓地

  战国晚期韩国王陵胡庄墓地位于新郑市城关乡胡庄村,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而进行的文物保护项目。

  考古发掘表明,该墓地是以2座高级贵族夫妇合葬大墓为核心的战国晚期韩国王陵。在出土的500余件珍贵文物中,有数十件铜器上保存“王后”“王后官”和“太后”刻铭。此次发掘,填补了韩王陵园形态的考古学空白,揭示了韩王陵筑墓和埋葬的顺序,印证了《左传》中有关“椁有四阿,棺有翰桧”的椁顶结构的记载,首次发现了韩国王侯级大墓棺椁的完整形态,是韩国王陵考古的重要突破,对东周陵墓考古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0、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 “天府第一街” 唐宋地下排水系统

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

  对于此次入选的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成都市考古队队长王毅表示,这条曾经繁华的千年古街,是当之无愧的“天府第一街”,见证了成都最辉煌的唐宋时期。

  这些主次街道、房屋、排水渠(城市下水道)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充分反映了唐宋时期成都已具有很高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唐代末期高骈扩筑罗城,使成都城从原来东西(大城、少城)并列的“日”字形向内城外郭的“回”字形转变,江南馆街遗址唐代晚期街坊正是这一时期规划设计的体现,纵横交错长达数十余米的铺砖街道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见,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了宝贵材料。

  考古人员还发现唐宋时期大小排水渠16条、铺砖道路4条、泥土支路4条、房址22处,明清时期道路1条、房址8座、井3口。最让人震撼的是,在此次考古发现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唐宋时期主次街道、房址和与其配套的地下排水系统。这也是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考古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

视频集>>

热词:

大片放映厅|电影库|高清美图|热辣资讯|新片速递|精品栏目|电影滚播电影台推荐

channelId 1 1 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组图) 1 2008年是考古工作成果的又一个丰收年。入围十大发现终评活动的25个项目,有的是配合文物保护工程开展的考古工作,有的是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等基建活动进行的考古发掘,有的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开展的调查发掘,有的是多年考古课题研究的新突破,有的抢救了濒临破坏的古遗址或古墓葬。这些项目集中代表了2008年我国考古工作的杰出成就,在重要性和学术性上都很突出。这使得最后的评选竞争激烈、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