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更多 爱西柚推荐

视频专辑热播榜


首播

重播

  11月29日,是王统照先生逝世 53 周年纪念日。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首任文联主席,在山东省文联成立 60 周年前夕,记者走访其亲友、同事,结合其好友的回忆文章,还原一帧上世纪初文坛领军人物的“图片” ———

  11月27日,天气清冷,济南动物园游人不多。在熊猫馆西南的小树林里,半人高的枯草丛掩映着一座破败的公墓牌坊。公墓名称已荡然无存,独留背面四个大字镌刻清晰:“精神不死”。

  王统照墓隐藏在这个公墓中,墓前楮树枝桠杂乱。今天,王统照这个名字正在被岁月逐渐淹没。

  少年英俊为人生而艺术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相州镇人。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幼读私塾。王统照长子王济诚在一篇文章中回忆,父亲五六岁时,家里就请了学识渊博且精通数学的老先生为他授课。1913年,16岁的王统照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18年赴北京,就读于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五四”运动时,他参加过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爱国运动。

  王统照最小的儿子王立诚现居北京,今年84岁,是农业部一名退休干部。他认为,深入而坚实地参加“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运动,对父亲影响至深。1920年春,王统照在北京八道湾寓所和鲁迅第一次晤谈,此后多有书信交流。同年12月,他和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现代著名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这个团体是最早的新文学团体,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第一次见到剑三,是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到了济南,在‘鸟笼子’(旧山东省议会别名)里讲演,剑三任翻译,少年英俊,叫我不胜钦佩和羡慕。”臧克家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泰戈尔的中国之旅,由王统照、徐志摩陪同在上海、济南、北京等地演讲。当年8月,王统照留校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先后主编过《中国大学学报》、《曙光》、《晨光》、《文学旬刊》等刊物,不断创作发表作品。

  山雨欲来因言获罪走他乡

  郑振铎是王统照的好友。他评论其小说有特殊的风格,表现出“ 五四” 时代所共有的反抗精神。“ 他的情绪一直是婉曲而沉郁的。 他比我只大一岁,但显得比我老成得多。”郑振铎曾回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统照用平实的笔调,书写了人生最激扬的轨迹。1926年,王统照辞去中国大学教职迁往青岛。当时正是国民革命军北伐高潮,北洋军阀恐慌之下大肆屠杀、迫害进步人士,鲁迅等一批文人在这一时期离开北京。

  在王立诚的记忆中,青岛市观海二路四十九号的老房子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闻一多、杨振声、洪深、老舍等先生都曾来过我家。还有臧克家、吴伯萧、杜宇、王亚平、孟超等先生,也来往较多。他们来了,母亲就招呼厨师准备饭菜。”

  1933年,郑振铎、傅东华主编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月刊创办,王统照是主要撰稿人。同年,他为青年诗人臧克家筹资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在青岛的寓所中,王统照写下了代表作长篇小说《山雨》。这部小说的创作构思,来自1931年东北之行所目睹农民生活的艰辛。创作前他和叶圣陶有过深入的讨论。以“山雨”二字命名,取自唐朝许浑《咸阳城东楼》一诗中的“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统照自己曾说:“我选择‘山雨’的书名,用意是说明我国北方农村的崩溃、农民的觉醒和时代即将发生的变化。”《山雨》取材自王统照的故乡山东诸城,文中曾大量采用家乡方言俚语。小说出版不久,国民党中央党部即以“有煽动阶级斗争之嫌”禁止发行,作者因此被列入“黑名单”。次年,王统照向好友借款、变卖田产,自上海赴欧洲游学考察。

  亡国激愤终日奔走集会

  “他穿着西服,外罩水獭领皮大衣,站在巨大的邮船上。”王立诚记得父亲从码头离开时的情景,他至今仍保存并使用着父亲访欧时带回的一枚德国放大镜。《山雨》引来的政治风波,经开明书店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反复交涉,最终以删除最后五章为条件,准予继续印行。1936年,王统照回国赴上海,当年夏天,他接替傅东华任《文学》月刊主编。

  此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危险气息已经在空气中蔓延。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批日本军舰云集胶州湾。王统照从上海赶回青岛,携全家前往上海。从济南乘火车出发,行至上海北站,已经听到闸北一片枪炮声。这是“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

  在“八一三”以后的几个月里,11岁的王立诚有种强烈的感觉,父亲好像变了一个人,格外地精神亢奋,到处奔走。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大小聚会,访问战区流离难民,回家来就滔滔不绝讲述当天见闻观感,入夜就伏案埋头写作。

  郑振铎的回忆补白了那段岁月王统照的生活状态:“在上海编辑《文学》的时候,好像是他一生里最为怫郁的时代,他要应付一切琐碎的编辑事务,还要准备着敌人们的不意的袭击。编辑部有个铁门,那门常常是拉上而且加了锁的。他的生活也很困苦,常和我们一同吃着烘山芋当一顿午饭。他对编辑工作,是一丝不苟地担任起全部责任。”

  身陷“孤岛”1937年大病一场

  王立诚记得,一天父亲带他去郑振铎家访问,在静安寺路庙弄的一栋花园洋房里,郑振铎穿一件深灰色西装坐在写字台前。父亲先是坐在沙发上,谈到热烈处,干脆坐到写字台上,最后达成一个协议:《文学》停刊,王统照辞职。随后,全家迁往“文学社”原址。王立诚住在三楼“图书馆”内,一天王统照挑出一本《文学》月刊,给他看刊登的一篇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

  1937年冬天,王统照携家人迁居到法租界吕班路一所白俄公寓,隐姓埋名,对外称职业是职员兼中医,从此不再穿着西装。青岛的老保姆寻至上海,带来了青岛的家已被日军家属霸占抢掠的消息,特别说到藏书全部丧失。日本一长官叫她带来口信:“叫你的主人回来,和我们合作,这房子可以还给他!”

  王统照气得跺脚,大病一场。

  在上海“孤岛”时期,文人之间相濡以沫。王立诚印象中,父亲和郑振铎、夏丐尊、王伯祥、唐弢 等人保持来往,后任编译工作,生活清苦。这段时间,郑振铎明显感觉到,王统照开始衰老,絮絮叨叨讲一些“老话”。

  一进山大支持学生爱国行动

  至1945年抗战接近尾声,王统照返回青岛,观海二路故居已被抢掠一空。

  抗战结束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王统照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 经历战乱中迁徙、合并,山东大学图书馆藏书尽失。时任山大图书馆主任的孙昌熙曾回忆,王统照为山大提供了一个可贵的信息:在青岛的一个叶姓朋友收藏了 300多种以山东省为主兼及其他各省的地方志线装本书籍。他建议校图书馆购入这批图书,山大图书馆整整拉了一汽车。这一批大宗图书珍藏在山大图书馆特藏部,一些书成了孤本、 善本,是无价之宝。

  1947年5 月底,山大爆发“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学生运动。在校方举行的一次以劝说为目的的辩论会上,王统照离开坐席,大步走上讲台。 他身穿长袍,神态昂扬地讲起话来。他先谈了当前形势和对学生运动的看法,然后振臂高呼:“国无宁日,何谈学习!”“我支持同学们的爱国行动!”学生对此报以热烈掌声。

  辩论会次日,青岛反动当局血腥镇压参加游行的学生。不久,王统照也被解聘。

  再进山大校园挥泪悼鲁迅

  1949年初夏,青岛解放,山东大学领导提议复聘王统照。山东大学教授吕慧娟当年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和另外几名学生一起去王统照家中请他回校任教。

  吕慧娟对记者回忆,初见王统照穿一件灰色的棉袍,说话语速缓慢,有浓重的诸城口音。对于学生的请求,他并没有当即答复,表示考虑一下。不久,王统照出现在山大校园里,学生们得知著名的大作家任文学系主任,无不欢欣鼓舞。他在没有课本、没有讲义的情况下,首次开起了中国新文学史课。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吕家乡是王统照的学生。他对记者回忆:“他个子不高,走路迈的步子却很大,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第一个学期,王统照先生给我们讲授中国新文学史。每次讲课他都拿几张纸片,但也都不大看,讲起来真是漫无边际,随兴所至。从火烧赵家楼说到北京的建筑、街道,说到当时的大学生活,说到自己参与编辑书刊的艰辛……”几周课之后,课代表征求意见,大家普遍反映“缺乏条理”但又感到很有意思,受益匪浅。

  令吕家乡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 1949年10月,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校师生在校园中的台阶式露天会场上举行纪念大会。王统照先生走到扩音器前,一言不发,两三分钟后才掏出几页纸来,还是一言不发,继而掏出手帕擦起了眼睛。他站在扩音器前,抑扬顿挫、声泪俱下地朗诵他写给鲁迅的一首悼念诗。这是吕家乡平生第一次听到诗朗诵,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诗朗诵。

  拼命工作受到毛泽东赞扬

  1950年9 月,王统照独自离开青岛,来到济南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文教厅副厅长、省文化局局长。1951年4月23日,他出席山东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致开幕词,会上当选为山东省文联主席。

  当时正值国内战争创伤未平、朝鲜战事爆发之际,王统照所面临的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当年负责照顾他生活的勤务员刘晓田说:“那时他身患哮喘病,饭吃得很少,每顿饭最多能吃一个小馒头。他不顾病痛折磨,从早忙到晚,经常是我们一觉睡起来他还在那里写东西。”

  王统照在济南组织全省首次文工团队会演,改革发展吕剧,山东剧院也是在他任期内主持修建的。第五届省文联主席肖洪记得,1953年秋,在一次文联和文化局召开的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王统照先生对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问题批评得很深透。

  这期间,王统照创作了大量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文章,并录入《炉边文谈》评论集。1957年1月,毛泽东与臧克家谈话赞扬王统照的创作精神:“百花齐放了,像王统照这样一些老作家都发表了许多作品,这很好。”

  这一年,王统照身体已经到了骨瘦如柴、气喘如丝的程度,写作仍然不止。1957年王统照逝世后,王立诚从山东返京拜访臧克家,当面交赠王统照留给他的遗物:一把病中自写的折扇,和一只潍坊特产嵌银丝烟盒。折扇反面是一株红梅花,正面题一首诗:“铁骨冰胎古艳姿,冷欺霜雪破胭脂。莫言枯干閟 生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传达向臧克家通报时,王立诚隔着窗子看见臧克家掩面大哭。

  王立诚回忆,此次会面中还有一首遗诗由臧克家转交陈毅,题写在荣宝斋水印花笺上。此时人们方知,陈毅曾由王统照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陈毅遂作《剑三今何在》,沉痛悼念旧时文友离世。诗云:“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云急,书生本色能自爱……”

视频集>>

热词:

大片放映厅|电影库|高清美图|热辣资讯|新片速递|精品栏目|电影滚播电影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