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首播 |
|
重播 |
|
位于鲁北平原上的乐陵,自古以来就是冀鲁枢纽,齐燕要塞。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为冀鲁边区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心脏,抗战的最前线,深远的大后方。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抛洒热血,谱就了民族革命的壮丽篇章。
在抗战胜利 65周年后的初冬,记者来到乐陵,寻访“革命母亲”常大娘的红色足迹。
自己剪掉冻烂的脚趾
常大娘,本姓刘,名相会(一说“香惠”),1891年生于乐陵市三间堂乡刘玉亭村,因家境贫寒,9岁到大常村做了童养媳。据她的丈夫常培仁的本家、今年 66岁的常智春介绍,常培仁祖上曾广置田产,富甲一方,可是到了常培仁的爷爷这一辈,就只剩下了三间半瓦房,全家靠种菜卖菜度日。常培仁是家里的独子并且是个聋哑人,这使得刘相会从小就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卖菜时讲价算账都是她。刘相会四方脸,裹小脚,穿大襟袄,抽旱烟袋,常年劳作,体格健壮。虽然不识字,却十分明事理、有主见。
常大娘的孙女常新国回忆起奶奶亲口对她讲的一件事:奶奶盘腿坐在坑上,一边比划着一边说,小时候家里穷,穿不上棉鞋,右脚的大拇指冻烂了,流着脓和血,眼看着又没钱治,就一咬牙一狠心,自己拿起剪子,闭着眼“咔嚓”一下,然后连剪子带半截脚趾一块儿扔到门外……“当时我八九岁,简直听都不敢听。是生活的苦难造就了奶奶坚强的性格。”
“老槐树底下”的家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