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首播 |
|
重播 |
|
核心提示:1932年11月1日,在南京太平路拥有数处房产的章初白,找到国民政府《中央日报》报社,要求登报感谢以生产消防器材为主的震旦机器铁工厂见义勇为,保护邻人之义举。原来,就在两天前,太平路上一家洗染店发生了火灾,与之相邻的震旦厂见状,立即组织工人营救,很快就控制了火势,将损失降到最低。就在人们以为这是一场意外时,第二天即10月31日的《中央日报》上,一篇题为《洗染公司营业不振 故意纵火图赔火险》的新闻报道,却明确了这场火灾另有乾坤——那把火是洗染店店主徐缓钧自己放的。
1932年10月31日《中央日报》上的这则报道,披露了香港洗染公司失火,系人为纵火骗保所致。
1932年11月1日,在南京太平路拥有数处房产的章初白,找到国民政府《中央日报》报社,要求登报感谢以生产消防器材为主的震旦机器铁工厂见义勇为,保护邻人之义举。原来,就在两天前,太平路上一家洗染店发生了火灾,与之相邻的震旦厂见状,立即组织工人营救,很快就控制了火势,将损失降到最低。就在人们以为这是一场意外时,第二天即10月31日的《中央日报》上,一篇题为《洗染公司营业不振 故意纵火图赔火险》的新闻报道,却明确了这场火灾另有乾坤——那把火是洗染店店主徐缓钧自己放的。那么,徐缓钧是如何自酿火灾的?又是如何被揭穿的呢?
民国时期火灾频发,商户踊跃购买保险
家住太平路一带的章初白是安徽铜陵人,小有积蓄,在太平路有些房产。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国民政府在太平路一带建筑马路,章初白看出商机,就出资将自家的屋子改建成两层楼,有数十间房,专门对外出租。因市口很好,房屋尚未完工,就被预租一空。因人员复杂,章初白担心有火患,遂向上海信记洋行投保了火险四万元。就在这些租户中,有一位叫徐缓钧。徐是江宁人,以开洗染店为业。他见太平路一带热闹非凡,各种商店比比皆是,于是就于1932年6月1日起,租用了章初白位于太平路三百九十一号的店面两栋,交押金一千二百元。房租每月一百二十元。徐缓钧给自己的公司起名为香港洗染公司,其业务除了洗染衣服外,还兼售、修皮鞋等零星用物。公司开业后不久,他于九月一日,向白下路太平火险公司投保,共购买火险五千元。
“民国时期的商户,对火险的购买意识是非常强的。”针对章初白和徐缓钧开业之初购买火险的行为,上海师大的李铭老师解释说。那么,导致民国时期的商户踊跃购买火险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民国时期的建筑,都以砖木为主,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李铭老师分析说,那时的居民和商店大都用煤油灯来照明,有些人家还用蜡烛和油盏照明,极易碰翻燃烧起火。居民煮食的燃料,以柴草为主,堆积面大,遇火易燃。烧过的柴草灰,如果处理不当,也能造成死灰复燃引起火灾,因此防火十分重要。特别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气候干燥,烛火尤需注意。每年冬至一过,便有巡夜更夫,一面敲梆子,一面高喊“寒天腊月,小心火烛,”就是要人们提高警惕,注意防火。尽管如此,每年火灾还是常有发生。“而民国时期的消防能力是比较弱的。对于商户来说,一旦出现火灾就会血本无归,所以,购买火险就是很平常的事情。”李铭老师告诉记者,民国时期的消防设施十分落后,其主要的设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消防池。“就是在居民区里挖几个大池子,蓄满水,一旦发生火情,就可以从中舀水灭火。”这样的消防条件是可以想见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消防救火,基本上都在使用土制水龙,救火过程中,需要消防员轮流压杠。因为水压不大,射程有限,遇火势情急,往往扑救不力,损失惨重。即便到了后来,引进了一些外国的消防水枪,即机器水龙,以柴油机为动力,灭火能力大大加强,但因为消防队数量有限,一旦有火警,赶来后,后果往往已经很严重了。再加上那一时期的消防警的专业训练很少,即便及时赶到,灭火时仍会有技术上的限制。
“综合以上原因,商户们都愿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李铭老师说。
那么,民国时期的火灾保险发展如何呢?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