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
    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部的平山县,是中国革命胜地——西柏坡所在地,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平山是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模范县”,抗战爆发不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著名的“平山团”开赴前线,为八路军第120师、第115师输送大量兵员,7万多人参军参战,涌现出以“子弟兵母亲”戎冠秀为代表的支前模范,成为晋察冀根据地重要的兵员、物资补充基地和可靠的后方。这里也因此成为日军反复残酷“围剿”、“扫荡”的地区,有14700多无辜平民被屠杀,5000多名烈士为国捐躯,被屠杀人数和烈士人数居河北省首位。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等率中央工委来到平山;1948年5月,毛泽东来到平山,五大书记在西柏坡汇合。平山为中共中央指挥大决战、筹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坚定的后方。     八集纪录片《平山记忆》,以朴实、凝重并带有鲜明平山地域特点的风格,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展示平山儿女仁厚实在、慷慨悲歌的风骨,和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这是一部平山儿女苦难与辉煌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史诗。
    1931年仲夏,在邢台省立四师读书的于光汉回到故乡平山县秘密发展中共党员。1934年底,曾经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山西特委书记的“大共产党”栗再温回到平山,党的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并组织起平山第一支游击队。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平山党组织的早期文献显示,到1935年,平山县的党员人数已经达到700多人,而当时整个华北地区的党员总数也不过5000多人。
    抗战爆发后,平山县成为八路军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腹地。八年抗战中,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北方分局领导机关在平山度过了三年零两个月。
    由于平山扼守河北山西太行山通道且物产丰富,日军在平山驻守1000多人的一个大队。日本公文书馆保存的驻守平山的日军档案显示,日军只能控制平山县城及温塘镇一带,平山西部广阔的山区始终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核心腹地,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清剿”异常残酷。
    担任四地委书记的栗再温率全家参加抗日,出生入死,家里16间新房两次被烧;一组题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经典照片,使刘汉兴参军的故事声名远播;民兵武装回舍大枪班一举攻克白塔坡日军碉堡;滚龙沟少年英雄阎富华为掩护晋察冀日报社牺牲12岁的生命;情报员素云烈士和60多年后的惊人发现……这些铭记在平山人记忆深处的故事都催人泪下。
    25岁的青年学者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的战友们,在平山县滚龙沟创造了“七进七出铧子尖,八匹骡子办报纸”传奇;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在平山县碾盘沟创刊的《晋察冀画报》,发行到晋察冀之外的延安、重庆和海外。从陕北转移到平山的4000多位华北联大的师生住满了文都河畔的十几个村庄,活跃在平山的许多文艺战士日后都成为新中国文艺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日军疯狂的“扫荡”使晋察冀日报58名新闻战士牺牲,滚龙沟79名群众罹难。华北联大和后方机关的400多名的非战斗人员的鲜血染红白龙堂的山坡。著名战地记者雷烨、杨开慧的侄女杨展,壮烈牺牲在日军的“围剿”之中。
    1937年10月,平山县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组织起了一支1500多人的整建制主力团的部队——平山团。整编不到一个月,就随359旅旅长王震进军晋西北,在岢岚县城和上下细腰涧浴血战斗,受到聂荣臻的通令嘉奖。连绵的战火,打断了团长陈宗尧的婚礼,一次次战斗中成批战士牺牲,这都无法阻止这支英雄部队的脚步。驻守陕甘宁边区东大门,南泥湾垦荒,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组成南下支队,一年零十个月,南征北返转战两万两千里,在中国南方画了一张红色地图。
    1947年初夏,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来到平山,不久入住西柏坡。一年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也来到西柏坡,平山成为中共中央指挥与国民党决战和筹建新中国的大本营。
    从延安到平山,从平山到北京,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平山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迎接胜利的落脚点,也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出发点。
    “平山老区是河北的骄傲,平山人是朴实仁厚、悲歌慷慨的河北人杰出的代表。《平山记忆》为平山做传,将平山老区的精神发扬光大!    《平山记忆》讲中国故事,为中国梦助力!”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 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艾文礼
《平山记忆》总策划、总撰稿 张志平     让平山先烈和前辈们不朽的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涌动在后人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承,是我几十年最大的心愿。为平山做史,为人民立传是我永不停歇的追求。《平山记忆》让我今生无憾!
出品人 马来顺     河北电视台有一只优秀的纪录片创作队伍,创作过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平山记忆》是一部平山儿女苦难与辉煌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和史诗;这是一幅平山地域特色鲜明的人文画卷,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走向胜利的红色篇章!
总制片人 朱新    《平山记忆》的主题,就是本片结尾的三句话:平山,是太行山老区的一个杰出代表,是晋察冀抗战史上的一个典范,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播出这样一部有分量的大型纪录片,是河北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和骄傲。
《平山记忆》总编导、制片人 张军锋    《平山记忆》让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16个月,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和这块让人热血沸腾的土地做心灵的对话。《平山记忆》是对先烈们最崇高的致敬,《平山记忆》是我们纪录片人一次一往情深的红色寻根。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金德龙     “《平山记忆》通过平山一个县反映了我们党的一段历史。从建党、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整个的平山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主题很鲜明,有历史的厚重感。”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杨胜群     “这个纪录片的叙事很有特点,非常平实,流畅,舒缓有致。没有重复地写那些大的决策、活动,没有那种大而化之的背景。直接切入平山的人物,切入平山的故事。看得出来我们的创作者是有意识地往下沉,沉到了老百姓最底层的人物。”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晋     “《平山记忆》的定位。我觉得就是四个字,一个词叫缩影,一个词叫史诗。用现实的眼光来叙述党的历史,既是中国革命的缩影,又是中国革命在平山展开的一个史诗。”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张树军     “我觉得这个片子最大特点就是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很感人。创作者用了很多的手法,包括从一个人物说起,然后走着走着又回来了,很自然,每一集都有一个或几个人物贯穿在里边。”
中国纪录片学会会长 刘效礼     “关于西柏坡的题材实在很熟悉,但是对于平山县真的很不熟悉,只知道西柏坡,不知道平山县,这对平山县有点不公,我觉得这个片子能弥补这个遗憾。有国家水平,只要人一看,那就是大气磅礴的一部片子。我还想为什么叫记忆,而不叫纪事?我想记忆是科学的,为讲故事打开了一扇很好的门,记忆有很多回忆在里头,这个记忆很好。”
中央电视台审片组专家 吴金华     “在叙事方式上,每一集都把主要人物和事件平行交叉,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再一个,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做的很有激情,创作者对这个地方充满着一种热爱,对革命历史和革命前辈充满着一种真诚。”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李向前     “《平山记忆》不是平山人个人的记忆,甚至不是家庭的记忆,而是国家记忆,本片没有就平山说平山,而是把平山和中国革命的大的背景形势联系了起来,有大的历史脉络,大的领袖人物,大的历史事件,所以就有了史诗的感觉。”